理论学习

首页 >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习近平经济思想20】全面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
作者:赵春雨  编辑:刘园美   发布时间:2023-02-20  发布来源:山西日报    浏览次数: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经济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集大成,是新时代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直面新时代的新目标新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并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宏大的全球视野,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科学完整、逻辑严密、系统化的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指导经济工作的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科学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洞见,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伟大的时代召唤新的思想,丰厚的实践孕育科学的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总结,对关系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研究,在继承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核心目标、重点任务,强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性地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原则、主题主线、根本动力、战略举措、工作方法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经济思想以丰富的理论内涵、坚实的实践基础,宏大的全球视野,指导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实践,全面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做好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党中央必须对经济工作负总责、实施全面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做好经济工作,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优势所在、关键所在、根本所在。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统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要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主动迎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风险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必须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从根本上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科学宏观调控,有效政府治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法依规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科学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全面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好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锚定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远景目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也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我们的经济竞争力;经济竞争力,还是要抓实体经济”。像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想强大,必须靠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在手里,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制造业规模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但要清醒认识到,同世界工业强国相比,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产业基础和产业链脆弱问题仍相当突出,必须加快补上这一短板。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数字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数字产业化。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仅要坚持,而且要更好坚持。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要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务实合作,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统筹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把安全发展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与动态平衡,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推动经济工作中,必须注重策略方法,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提高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科学的方法,扎实稳妥做好各项工作。要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不断提高经济治理能力和水平、开创新时代经济工作新局面。

版权所有:Copyright 澳门十大老牌信誉平台排行榜(中国)十大网投正规信誉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编:430200 电话:027-59367570